大专学生毕业论文精选最新7篇
大学论文是每位大学生毕业前都要撰写的,大学毕业论文要怎么写?大专学生的毕业论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学生毕业论文,欢迎大家来阅读。
大专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篇1)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财务工作的保障和支撑(孙喜元,20__)。高校财务工作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经费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财务工作更新凸显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旧会计制度是指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3月31日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旧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规范高校财务管理,服务高校预算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的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滞后于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__]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__年1月1日起施行。高校新会计制度的推行,规范了高校会计秩序,对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在我国高校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制度的几大变革
(一)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进行了修订
旧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账面上始终以购入时的价值反映,其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得不到体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新制度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到固定资产核算,高校可根据资产的类别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新增“累计折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进行核算,能够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二)新制度对国库集中支付进行了完善
从收入、支出到结余结转都按基本与项目进行了科目上的调整,新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等4个净资产科目,对“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等5大支出科目设置有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明细科目,同时又按财政补助支出、其他资金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进行明细核算。这一系列科目设置凸显出财政性资金与非财政性资金分流核算,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核心思想。
(三)新制度下高校的筹资方式有所变化
以前高校经费来源以国家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缴费为主,新制度的推行既有利于高校拓宽融资渠道,也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高校。
(四)新制度保证了会计信息完整性
新制度规定,为了增强会计信息完整性,要求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高校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将基建账数据按月并入事业会计“大账”。但高校普遍存在基建账核算不规范。同时高校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要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这样实现了一个会计主体的目标,保障会计信息完整性。
三、针对新制度变革的应对策略
(一)全面清查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管好、用好各类资产,是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学校应以新制度实施为契机,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由于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一般占总资产的60-80%),涉及各个部门,工作量大,需要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根据资产类别重新进行梳理,对所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并建立相关信息系统,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从预算到决算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预算审核、资金支付、监督管理。财务预算是高校对资金运用的统筹安排,注重财务预算有利于有利于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规避风险。财务预算又分为校内预算和财政预算,校内预算注重校内各部门及专项之间的资金分配,以财政预算为基石,在保证基本工资及学校基本运作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财政预算是上级财政部门分配给各高校的资金,高校必须严格按照批复预算确定的科目、项目、金额执行,全部指标细化到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严禁擅自调整或窜用、混用科目和预算项目。
(三)完善会计科目及预算项目设置
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及预算项目能为高校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等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目前一些高校部分会计科目和预算项目设置不合理,有必要对会计科目及预算项目设置进行完善。
(四)优化财务人员结构
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应对新制度实施的关键。新制度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重视优化财务人员结构,提升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保证新制度的顺利实施。首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高校对财务人员应有严格要求,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开展定期的轮岗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在年龄结构方面,学校应重视招聘年轻财务人才,给财务工作注入新的血液。第三,在学历结构方面,不仅要重视高学历人才的聘用,还要重视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人才的聘用。
参考文献:
[1]孙喜元.大学财务管理工作探析[J].经济,20__,(1):82
[2]张珺.新会计制度实行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__,(9):82-83
[3]曾华婷.高校新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__,(16):196.
大专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篇2)
摘要:在合理分析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基础上,科学地对目前我国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解决办法和设计优化措施,从而有效地探究提升我国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0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建设需求量在与日攀升,这同时也使得建筑设计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混凝土结构因其本身具有整体性能好、可塑性高以及耐火性好等特点,成为了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基础建设当中应用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结构材料,所以,它的安全性能和结构设计的好坏,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到了直接性的影响。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合理的设计与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科学地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
不论是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还是施工而言,前期的准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所包含的相关设计资料收集、施工规范整理、施工材料购买与审核以及设计方案的审核等内容,都对整个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来说,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与否至关重要。然而,据相关调查部门统计,在我国每年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审核当中,很多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抗震能力标准,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一些建筑设计公司对于设计之初的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不怎么完善所引起的。比如说,以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前期的现场勘查测量工作为例,由于每一个地方的实际地理情况、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文条件等都是不相同的,但是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勘探测量的时候,没有及时的采用变通的测量方法,对于不同地形地貌的施工场地,采用同一套测量标准来进行实地测量,进而导致一些特殊的细节数据没有被测量勘察到,而后来的建筑设计师在进行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时,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所有的真实信息,不能够全面的、透彻的了解施工场地的实际条件与情况,最终导致设计出来的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无法达到实际的标准要求,因此,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1.2防震结构设计不规范
防震结构设计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当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有效地设计实现方法,它其中包括了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三大主要防震结构的设计,这三大抗震结构对于整个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所以至关重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条文规定,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这三大防震结构都必须满足设计规范:第一种,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房屋中平面的所有尺寸大小,都远远超过了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的标准规范限度值,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第二种,对应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各部分不同的功能结构,其刚度和承载压力的负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第三种,对于一些设计感比较强,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层,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然而根据实际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很多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相关防震结构设计都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建筑的抗震性能有待考验。
2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的有效措施
2.1完善前期准备工作
设计与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整个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来说,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与否至关重要。相关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一,做好实地的地震灾害数据分析。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抗震,因此,要想保证设计出来的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相关建筑设计师就必须要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实际地质灾害情况。地震灾害的数据分析工作包括当地的地质结构属于平原、丘陵还是山地结构,近百年内的地震灾害发生频率是多少,以及是否处于地下断层等情况,这些信息的采集都能够为建筑设计师提供有力的当地地质灾害产生几率和强度大小等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第二,强化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延性设计即抗形变能力设计,一般情况下,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强大的地震冲击波会造成地面土壤层波动和碎裂等情况的产生,这种情况下的混凝土建筑会因为地质的变化,而受到很大的形变压力,而要想在这种强大的形变压力下保证建筑的稳定性能,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加强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延性设计,强化建筑本身的负载能力和抗压能力。
2.2强化防震结构设计
2.2.1抗震层设计
抗震层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当中的三大基本结构之一,从设计位置的角度上来说,抗震层设计所在的部位和发挥作用的部位,都在建筑基础的顶部,是整个建筑抗震结构当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抗震结构,它的存在能够起到隔离地震冲击波与建筑体的作用,不让混凝土建筑体直接与地震冲击波相接触,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地震冲击波对于混凝土建筑体的影响,减少地震对于建筑体的损坏,提升混凝土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操作当中,抗震层的设计如下所述:首先,为保证抗震层的设计不影响整个混凝土建筑体设计的功能性和合理性,建筑设计师可以将抗震层设计在地下室的柱顶或者层顶。然后,考虑到抗震层本身的特殊性,也为了为抗震层的施工和后期的维护与修理提供一定的方便性,一般情况下,相关建筑设计师可以在抗震层的顶部和基础面之间,预留80cm的小空间。
2.2.2防震缝设计
防震缝同样也是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的三大基本组成结构之一,它的设计是为了当地震灾害来临时,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地震冲击的情况下,产生一些变形时,为其形变预留一些适当的形变缝隙,进而将整个建筑体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空间,减少相互的影响,也就是说,防震缝的存在事实上就是为了给地震作用下建筑体的各部分避免相互挤压冲撞,而预留的伸缩缝。从设计的位置角度上来说,防震缝的设计贯穿了整个混凝土建筑的结构体,整个建筑体的各单元功能区都有其存在的影子,所以,它承担的责任很大,功能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的高。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当中,防震缝的宽度设计需要依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和防震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宽度设计过小或者过宽都会影响到其整体的功能性发挥。
2.2.3抗震支座设计
抗震支座的功能是对地震能量的一个缓冲和滑动释放,与上述抗震层和防震缝相比,抗震支座的使用位置多在于混凝土结构建筑体容易受到地震影响比较大的部分,位置和数量根据实际的需求为准来设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抗震支座的设计与选择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为参考:第一,地震波测试。相关建筑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模拟地震波的方式,来测试抗震支座的性能,从而设计出合适的使用位置和使用数量,来满足实际的抗震性能需求。第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体本身有一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抗震支座的选择与设计时,同样也需要考虑到抗震支座的使用年限,一般情况下,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设计标准,建筑体防震支座的使用寿命应当长于混凝土建筑体本身的使用寿命年限。
3结语
混凝土结构作为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基础建设当中应用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结构材料,它的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质量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合理的设计与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科学地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大专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篇3)
【摘要】目的:对显微镜检测与尿液分析仪在尿液潜血检测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107例患者的尿液样本作为分析对象,全部样本分别采用显微镜检查红细胞与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分析两种方式对样本进行潜血检测,全部样本的从采集到送检的时间均在20min以内。结果: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07例样本中,显微镜检测结果为13例未观察到红细胞,53例观察到红细胞;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为66例为阳性标本。同时,有35例未观测到红细胞,6例观测到红细胞。通过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X2检验,可知X2=4.45;经过统计学检验分析,可知P<0.05,两种检测方法所得到的检验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镜检测和尿液分析仪检测都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的误差,但是它们的误差影响因素并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检测中,可以将两种检测方式结合使用,以便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
【关键词】尿液潜血;显微镜检测;尿液分析仪检测
在临床实践中,常规的尿液潜血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使用显微镜对红细胞进行检查,另一种是通过尿液分析仪进行潜血反应。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的研究人员大多倾向于支持显微镜检测方式,原因就是采用该方法能够对血尿是否来源于肾小球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不过,尿液分析仪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并以其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的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检验工作者的认可,在一些医院当中,尿液分析仪逐渐成为尿液潜血检测的主要手段。为了对显微镜检测与尿液分析仪在尿液潜血检测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本次研究以我院107例患者的尿液样本作为分析对象,分别采用显微镜检查红细胞与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分析两种方式对样本进行潜血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__年1月~20__年1月的住院及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07例患者,并提取尿液样本,分别采用显微镜检查红细胞与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分析两种方式对样本进行潜血检测,全部样本的从采集到送检的时间均在20min以内。
1.2 检测仪器: 显微镜检测所使用的仪器为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尿液分析仪型号为CLINITEKR 100,采用BTD尿液检测试纸作为试纸条。
1.3 检测方法
1.3.1 显微镜检测方法: 首先,从尿液样本中吸取约10ml注入试管内,随后将试管放入离心机当中,并以1500r/min的速度进行5min的离心。结束后将试管取出,吸出试管当中的上清液,只保留约0.2ml的沉淀,并对其进行充分搅匀。搅匀后,取出约20pl的混悬液置于载玻片上,加盖,随后进行观察和检验。检验主要以高倍镜对RBC细胞的大小和数量进行观察,对10个视野中RBC的平均个数进行记录。
1.3.2 尿液分析仪检测方法: 首先将尿液混匀,吸取约10ml,随后将试纸条进入所吸取的尿液样本中,持续时间约为1s。结束后将试纸条取出,并使用尿液分析仪对试纸进行检测和分析,检测结果会通过仪器自动打印出来。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通过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为t检验,计数资料为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07例样本中,显微镜检测结果为13例未观察到红细胞,53例观察到红细胞;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为66例为阳性标本。同时,有35例未观测到红细胞,6例观测到红细胞。两种检测方式的比较结果详见表1。
通过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X2检验,可知X2=4.45;经过统计学检验分析,可知P<0.05,两种检测方法所得到的检验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显微镜检测与尿液分析仪检测方式是基于不同的原理,因此这两种方式的干扰因素与影响因素也不近相同,所以它们的检测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分析和总结,可知这两种检验方式的结果差异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假阳性样本在进行尿液分析时,会因为临街反应而导致不同的检测结果,所以对于个别样本,必须要在充分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另外,一些氧化物也会对样本造成污染,例如次氯酸盐会让样本表现出假阳性的结果,患者尿道分泌的一些物质也容易使样本表现为假阳性。
(2)假阴性。所谓假阴性,就是在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时,潜血反应为阴性;而在通过显微镜检测时,结果却是阳性。出现此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在取尿样之前,所摄入的药物或饮食当中含有会使尿液酸碱度发生变化的物质,进而产生碱性尿液。此时,样本中将出现溶解破裂的红细胞,在显微镜下表现为红褐色颗粒状物质,所以镜检结果为阴性,潜血反应为阳性。如果尿液中存在维生素C,就会在取样与送检的这段时间内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最终也会导致假阴性的结果。
(3)在一些尿液样本当中含有很多的分泌物,红细胞在被它们覆盖后,使检验试剂无法与红细胞进行接触,进而导致假阴性的问题。
总的来说,本次研究对于尿液潜血检测的结果来说,尿液分析仪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对尿液中是否真正存在红细胞进行准确检验的,不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出于显微镜检测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本次研究认为,将尿液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检测相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尿液样本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这不仅有利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尿液潜血检验质量的提升,也能够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杨翠琳.尿液潜血试验与镜检红细胞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__,(3):123-123.
[2]孙勇_.尿液潜血阳性两种检验方法的比较[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__,(5):212-212.
[3]赵清富.尿液潜血检验的实验探讨[J].吉林医学,20__,(34):6287-6287
大专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篇4)
【摘 要】
本文首先对酒店服务质量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对我国酒店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了综合的分析,最后从质量管理控制、服务质量量化标准、顾客管理、员工满意等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1. 酒店服务质量概述
1.1酒店服务质量的定义
酒店服务可定义为酒店员工以设备设施为基础,以一定的操作活动为内容,以客人需求为目标,倾注员工感情形成的行为效用的总和。
酒店服务质量是指酒店以其所拥有的设施设备为依托,为顾客所提供服务在使用价值上适合和满足顾客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1.2酒店服务质量的基本内容
1.2.1优良的服务态度。服务态度,是指酒店各岗位的服务人员对待各类宾客所持的情绪反映。它是全心全意为宾客服务的思想在语言、表情、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优质的服务是从优良的服务态度开始的。
1.2.2完好的服务设施。服务设备,是指酒店用来接待服务的设备设施。它直接反映酒店服务质量的物质技术水平。一般包括房屋建筑、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冷暖空调、电器设备、卫生设备、通讯设备、各类家具和室内装饰等。
1.2.3完善的服务项目。酒店是一个向宾客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的综合性服务行业,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项目不能单一化,而应多样化。提供服务项目的多少,是酒店的等级、规模、经营能力的综合体现。固定模式认为:酒店提供的服务项目越多,酒店的功能就越齐全,酒店的综合能力也越强。
2. 我国酒店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我国酒店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2.1.1服务质量管理效率低。目前,我国酒店管理者质量管理意识普遍薄弱,手段和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或者是制定的制度过于陈旧和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有冲突,不能较好地满足顾客各方面的需求,或者是制定了一系列比较科学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使得服务质量管理的效率低下,最终降低了服务质量。
2.1.2各部门间服务协调性差。在我国酒店行业中,部门经理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部门业绩搞好,而不是与其他部门合作,搞好整个酒店的各项工作。顾客成为这些内部战争的直接受害者,他们会选择不再光顾这家酒店,由此造成酒店客源流失,不利于酒店的整体发展,最终还会波及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2.1.3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多年来,服务水平不高一直限制着酒店业的整体发展。国内很多酒店员工工作缺少积极主动性,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及优秀的理论支持,缺乏专门的培训,业务技能水平较低,影响对客服务的速度与效率。
2.2我国酒店服务质量产生问题的原因
2.2.1缺乏严密的质量控制系统。当酒店管理者制定了一套质量管理制度后,最初抓得很紧,服务质量的效果也较明显。但由于长时间缺乏严密的质量控制系统,没有对未来的整体发展进行全面科学规划,缺乏对服务质量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管理。因此,服务质量也随之下降。
2.2.2疏于对顾客信息的全面管理。顾客是酒店服务的主要对象和主要感知者,因此最有发言权。而在我国酒店行业中,酒店经营者往往注重硬件方面的投入来吸引顾客,缺乏对顾客信息的全面管理,如对客人的喜好、习惯、特殊要求等一无所知。这就导致顾客期望与实际享受到的顾客价值不成正比,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最终导致客源流失。
3. 提升我国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
3.1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控制方法
3.1.1实行“首问责任制”。酒店的“首问责任制”是指所有酒店在岗工作的员工,第一个接受宾客咨询或要求的人,就是解决宾客咨询问题和提出要求的首问责任者。首问责任人必须尽己所能给顾客提供最佳和满意的服务,直至问题最后解决或给予明确答复。推行首问责任制的关键是要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或交叉培训活动,让每一名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全面清楚地了解酒店内不同岗位的大致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以及各个服务流程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3.1.2抓住“关键时刻”。“关键时刻”一词是由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SAS)总裁简·卡尔森(Jan Carkzon)创造的。卡尔森认为:服务一线的员工每一次与顾客面对面互相交流接触的瞬间即为关键时刻。顾客对其在酒店各个关键时刻的感知,直接决定了其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是顾客感知价值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同的酒店,关键时刻不同,如有的顾客关注入住前的登记手续,强调第一印象,而有的顾客关注入住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及整体氛围,有的顾客则关注退房时能否产生下次入住的期待。
3.1.3对员工授权。美国学者鲍恩和劳勒(Bowen and Lawer)认为,授权是指管理者与处于服务第一线的员工分享信息、知识、奖励、和权力。放手让员工自己管理和控制一些工作,不仅能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也体现了酒店对员工的尊重,让员工更有责任感。在提高酒店工作效率的同时让顾客体验到酒店员工负责、热情、周到的服务,顾客满意度自然也会提高。
3.2提高酒店各部门的协调性
3.2.1加强内部沟通。部门合作以沟通为基础,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会陷入一种相互隔绝的心理状态,就不可能形成默契的配合,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通过沟通来建立的,酒店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部门内各人员之间的沟通等。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促进酒店内部沟通,如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一起聚餐、设立员工意见箱等、组织踏青、野营、烧烤、拓展等户外活动、开展文体竞赛活动等都是实现内部有效沟通的具体方式。
3.2.2实行岗位轮换。酒店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岗位的工作重复,劳动量非常大,因此很容易导致员工出现过度疲劳或迟钝倾向,这就需要管理者采取岗位轮换方式进行有效调节。实行岗位轮换,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挖掘其潜在工作能力,提高全面素质,还有助于深入实践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增强对其他岗位的认识和体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同时有助于消除不同部门间的隔膜,增强各部门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3.3坚持准确的服务质量理念
3.3.1整体化服务理念。酒店的每位从业者均了解“100-1=0”的公式。宾客对饭店的评价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评价,只要一个细节或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宾客不满,从而影响宾客对酒店品质的认可。
3.3.2精细化服务理念。管理者应该有效地控制对客服务流程中的关键品质点,体现酒店精致化服务品质。如酒店的大堂吧、自助早餐、客房的床、卫生间的淋浴、电视频道等这些均是酒店应重视的品质点,因为几乎每一位宾客均会使用到这些设施,而酒店的舒适度也是从这些品质点中加以体现的。
3.4加强员工管理
3.4.1制定规范的准入机制。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酒店经营发展需求,结合酒店实际情况,调查各部门岗位分布及人员安置情况,查找岗位漏洞及人员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制定出较为完善合理、科学的岗位人员编制。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招聘方式,吸收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及有专业基础的大学毕业生加入酒店,做好酒店的人才储备工作。针对酒店人员流失率高的现状,只有严把员工进入的质量关,酒店的服务质量才有保证。
3.4.2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针对酒店行业员工准入门槛低的情况,应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对酒店员工的操作技巧、外语沟通能力以及日益普及的信息化系统管理知识进行统一量化考核。对欲从事高星级酒店工作的人实行自愿考证上岗制度。对员工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考核,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在员工入职阶段,要对员工进行酒店的应知应会、员工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而在上岗后,则要定期对工作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加以巩固,同时还有对特殊事件的处理及应对进行培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翁钢民:现代酒店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__.
[2] 蒋丁新:酒店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__.
[3] 付钢业:现代酒店服务质量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20__.
[4] 伍进:论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基本方法[J].甘肃科技纵横,20__(6).
大专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篇5)
摘要:
近几年,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的进步,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具,电子计算机逐渐走进社会中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的运转主要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构成,硬件即电脑的各个部分元件,软件即支撑电脑运转的程序,为了进一步增强计算机的运转能力,就需要严格制约好软件的质量,确保计算机能够高效、稳定的运转。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部分理由,并对于这些理由给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制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化的要求也随之上升,因此对于软件质量的制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想要对其质量进行很好的把握,首先要明确软件开发的目的性,其次要保证软件开发的过程无风险,最终确保软件的质量符合一定的标准。从当前阶段来看,我国整体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质量制约工作还不是十分的重视,实践能力较弱,种种因素造成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要加大对软件开发质量制约的力度,最大程度上提高软件的质量水平。
1、开发过程中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理由,最终致使软件会由于某种质量上的理由,未能符合相关标准,影响其正常使用。影响计算机软件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本篇文章主要针对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几个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内容如下:
1.1 未深入了解计算机软件用户的真正需求
不同的用户对软件功能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有必要在设计软件前,首先对用户的真正需求做出深入细致的了解,可见,软件用户的需求直接关系到软件研发质量的高低,对此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反,如果未能深层次挖掘出用户的真实需求,则很容易在软件已经开发完成后,客户的满意程度较低,换句话说,软件的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较失败的。若想真正掌握软件用户的较为全面的信息,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与用户之间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最后二者之间达成共识。此外,该项工作还应在整个软件开始开发之前完成,这样有利于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试,以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1.2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缺乏规范性文件的指导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质量在当前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就无法准确衡量出开发的结果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当出现软件研发的质量理由时,由于未建立起规范性的衡量标准,也就无法定位责任的归属,这就导致设计人员之间相互推脱责任,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产品质量也会有明显的下降。目前,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对于工作的规范并未制定出具体的内容,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更多的则是将开发的注意力用在了开发的成本制约与开发的周期上,这使得软件开发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化的指导和规范,导致软件的维护也较为困难。
1.3 软件开发人员流动性较强
相对于前面的两种客观因素,人员流动性上可以看做是主观理由。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设计人员有时会由于薪资、待遇等理由出现离职的现象,不同的开发者对于用户需求所理解的内容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其设计的想法和思路也会各有不同,一旦出现设计者中途离开,后续的工作人员很难保证对之前的工作有着深入的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软件开发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2、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制约措施
2.1 满足软件用户的需求,及时调整存在的缺陷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都需要设计者与客户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如果二者之间未能进行有效的联系,就会使得所开发的软件部分功能不能完全符合客户的需求,此时,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及时的调整和管理,最终解决存在的各种理由。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理由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客户的需求是随着外界的条件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需要软件开发人员要根据变化而需求,适时调整软件的功能,确保符合客户的要求,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
2.2 加强对计算机软件代码的检查工作
为了在软件出现质量理由时,能够很准确的定位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且软件的质量理由一般来说都与代码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对代码的检查。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技术含量较高,设计者很容易受到外部状况的干扰,导致出现一定的代码设定错误,代码错误显得较为隐蔽,设计者如果未能认真检查是很难发现的,这样就会对软件的设计来说成为了潜在的质量理由。为了尽可能的避开发生代码错误一类的失误,就要在平时的设计过程中,对每一步的工作都进行认真的检查,以及时发现存在的任何微小的理由,在确保当前步骤代码完全正确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开发工作,检查的工作可以设置专门的审核人员,以此保证软件的开发质量。
2.3 及时检测软件的运转质量
任何软件在开发工作完成后,都必须对其运转状况进行检查,检查的策略大致可分为自动检查和人工检查两种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在软件交给客户前,及时发现软件中可能存在的质量上的理由,一旦检查出软件设计中存在的错误,立即找出理由出现的理由,然后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理由,经过检查后的软件还要再次对其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完全符合客户的需求后,再交给客户使用,这样就能做到软件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质量能够有效的得到保证。
3、结束语
综合全篇文章可以看出,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注重制约软件质量是改善计算机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保证,当然,也必须注意到一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情况较为复杂多变的,因此在质量制约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软件开发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工作内容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必须建立起适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软件开发的程序和行为,从而真正的是实现对软件开发的质量制约。
参考文献
[1]李斌.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目前状况及发展趋势[J].硅谷,20__(03).
[2]白瑶瑶.我国软件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__(30).
大专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篇6)
【摘要】
高迪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现代的人们越来越追求服饰品的艺术性、以及注重精神感受,服饰品包装更承载着时尚、文化、情感的使命。
【关键词】
建筑艺术;服饰包装设计;文化
服饰品包装设计在时尚界中掀起了狂热的浪潮,表现个性的同时,还传达了着装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现代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服饰品的艺术性以及注重精神感受。消费者喜爱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实用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服饰品。完美的服饰品包装不但满足消费者以及市场的需求,更承载着时尚、文化、情感的使命。孤僻沉默、衣衫褴褛、成天工作、无浪漫史——这就是19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整个巴塞罗那建筑艺术的缔造者安东尼高迪伊克尔内特的写照。高迪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他的艺术作品已经超越建筑本身,在世人眼里,他是具备惊世才华的“疯子”,而追求真诚、自然的他说“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的艺术是有生命的,是用心把独特的情感通过形态和装饰的方式表达在建筑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服饰品包装设计早已跨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众多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民族共融现象已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高迪艺术的某些特征和服饰品包装设计的某些元素不谋而合。用新的设计方式,设计思维达到高迪艺术精神服饰品包装的物质化,下面将其具体的应用分析如下。
1、服饰品包装设计融合了以建筑为载体重现自然的设计理念
所谓重现自然就是追求自然主义,趋势是不断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高迪坚信建筑是对自然的再现和人类幻想的结合,而不是所谓的凭空幻想,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神话人物的形状,都是高迪建筑作品中采用的表达思路。他认为,自然界中没有僵硬的直线,因此,在他的建筑设计中笔直的元素是很少见的,所有的主体基本都是有点倾斜或曲线、弧度天衣无缝融为一体。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态技术的发展和消费品观念的变化,绿色设计以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发展并流行起来。21世纪服饰品包装流行主题之一仍然把“回归自然”之风推到首位。大众消费者逐渐崇尚自然材料,在造型、色彩、图案、材质方面追求绿色、健康、自然的倾向。这也必然引导服饰品包装设计者以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灵感来源,表现自然成为服饰品包装创意的主流。服饰品包装的设计倾向来自于大自然的语言形式,自然界与生俱来的形态成为主导。现代的人们越来越认可天然产品,在商场中天然服饰以及各种配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天然纤维的、麻织的服装包装,木质的配饰,动物骨雕刻的装饰以及草编的包、帽子等都表现出让美好的多样生态延续下去的讯息。
2、独特绚丽、多姿多彩的美贯穿于服饰品包装设计中
任何形式的建筑离不开色彩,所以说色彩是最直接表达建筑心情的方式。我们经常看到建筑的外立面基本是白色、灰色、褐色等单一的颜色,或者是能反映一定光照、或者周围环境的现代材质。而在高迪的建筑中要用绚丽缤纷来形容它的色彩丰富性。例如,被各种颜色的装饰点缀的充满了童话色彩的古埃尔。公园入口处的小楼本身颜色和设计奇特,外墙镶嵌着白、棕、绿、蓝、红等色的碎海片,顶上有许多小塔和突出物,不由得让人们联想到童话故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就是色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色彩在审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色彩心理反应的研究已不局限为少数心理学家、艺术家的范围,随着商品竞争的发展,它也越来越受到服饰设计界人士的关注。服饰品包装的色彩经历了单调到多元大众化、到强调个性、强调创意与众不同的风格。随着人们对服饰的关注和投入,人们求异求新的心理需求是服饰品包装多元设计的必然趋势。这种多元首先出现在大胆的用色方面,在任何时候都感受到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
3、本土性研究和民族特色的集合
高迪以建筑为载体,将本民族的文化予以传承。他出生于加泰罗民亚小城,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浓厚的加泰罗民亚民族意识。巴特罗公寓是以加泰罗民亚地区的古老神话为背景而创作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囚禁在古堡中,英雄圣乔治和恶龙展开搏斗,最终杀死了恶龙,解救了公主。巴特罗之家便是以圣乔治和恶龙的故事为背景的屋顶及正立面,上釉的波状鳞片瓷砖如恶龙背部使得刺在龙脊上的十字架格外耀眼。而屋子的外观,则以受难者的骨头为装饰增添了童话故事般的氛围。所以说,高迪的建筑具有他独特的设计语言,描写着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服饰品设计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包装不能一味的模仿,而是要做具有本土化和民族性的设计,用自己的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设计。服饰品包装的本土化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元素的重复使用,而是随着人们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服饰品包装本土化设计符合不同的民族,需要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情感要求,是各民族表现于不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每一地区的文化氛围不同,那么其中的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也是有差异的,消费者在选择时会因地方文化特性的影响而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欧美国家和日本,为了占领市场,他们已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气息的多个设计中心,他们把民族精神的内涵、审美情趣同现代服饰包装的设计理念相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包装风格。同样,中国的服饰品包装设计师正背负起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守护者和继承者,NETIGER始终秉承“贯通古今”的设计理念,致力于复兴中国的服饰文化。中国国际时装周NETTG,主题为“华宋”的20__夏季高级定制华服发布会,它的包装设计延续了“贯通古今”的品牌精神,将宋代淡雅高贵、简洁婉约的服饰文化与轻盈通透、色彩柔和20__年国际流行趋势精妙结合,展示了中国高贵的华服品质和服饰工艺所传承的文化内涵。高迪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融汇在人们的思想里,包含在设计领域的发展中,其对于服饰包装领域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服饰包装的设计与高迪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相结合,既符合现代人们独特的需求,又体现了服饰的文化艺术性。高迪建筑艺术丰富了各界艺术设计的文化底蕴,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__.
[2]华梅著.中国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__.
[3]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高山,袁金龙著.服饰品设计艺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__.
大专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篇7)
摘要:
对于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来说,两者有着广泛的审美共通性。本文通过揭示和把握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审美共通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组织开展建筑审美活动时,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深化审美体验,进一步实现审美超越。
关键词:
建筑;音乐;艺术;探究
1.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特性
通过对建筑、音乐进行研究和对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前者属于空间艺术,后者属于时间艺术。对比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人们审美的共识。在西方,建筑被视为凝固的音乐。在中国,建筑同样具有音乐美感。在中国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园林、民居,通常情况下不注重高大的单体,往往侧重宏伟的群体;在修建建筑物的过程中,中国不是追求空间凝固的音乐,而是侧重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呈现旨趣和品格。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音乐艺术,两者都有着共通性,其中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关键所在。建筑艺术凭借自身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对此,梁思成曾比喻说,连续与重复的一柱一窗,好像2/4拍子的乐曲,而连续重复排列的一柱二窗,就好比3/4拍子的华尔兹圆舞曲。通常情况下,一座建筑的内部通常由许多室内空间构成,对于整个建筑来说,在空间的形状、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同样存在整体的和谐性。在进行建筑审美时,人们在空间之间进行转移时,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步移景异的景象。在空间前后转移的过程中,欣赏着一方面保留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同时怀着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使得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显示。
2.数的共通性
对于音乐与建筑来说,两者之间存在数的共通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两者之间存在潜在的数的关系,同时需要数学计算做基础;其次,两者之间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并且该统一体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此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它们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变化和对比。对于建筑来说,从设计到施工直至竣工,都伴随着建筑的空间、进深,墙的位置、高度等各种数量关系。置身在建筑空间,时刻进行着建筑审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体会到,通过人的参与,凝固的空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为流动的时间关系,对于时空交汇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人们可以进行无限地冥想。
3.空间感的共通性
通常情况下,建筑空间和音乐空间分别属于实体空间、想象空间,在表现形式方面,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表达方式上,建筑空间属于直观的,通常情况下,依靠墙与墙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进一步限定、表现空间。墙与墙的距离和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存在一定的联系。
4.节奏感、韵律感的共通性
对于建筑艺术来说,通常情况下是把人们置于时间中去领略其造型,通过空间的时间化,建筑的审美特征可以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感受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说,其效果主要依靠这些韵律关系来获得。对于建筑空间的韵律感一般可以从建筑外部空间、内部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感受。对于建筑物和音乐来说,无论是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垂直方向彼此之间都有相似的节奏和韵律,并且效果与音乐相类似。
5.建筑艺术的审美
对于建筑来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常情况下,一方面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功能,另一方面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通过对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进行不断积累,同时进行探索和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出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出发,对建筑的美学现象进行积极的探讨,同时对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进行分析。与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效法自然的准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古代时期的雏形,与自然存在某种联系。对于建筑来说,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更是文化现象。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将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等因素融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本体实现从物质向精神的跨越,同时将人的“情”转移到建筑中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建筑有了不同形式的具象,同时成为人们情感的物质载体。
6.音乐艺术的审美
作为一种艺术结构形态,音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通常情况下通过声响的方式,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音乐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对人们的情感进行抒发,同时拨动人们的心弦,并且对人们的惰性进行不同程度的陶冶。同工艺、建筑、书法、舞蹈一样,音乐一般都不摹拟客体对象,风雨雷鸣,鸟语钟声等只是对音乐所表现的审美情感与自由想象进行明确的诱导。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有着声响,进一步带有非语义性、非造型性、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原型等特点,这便造成了它作为主观的客体性艺术形态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某种程度上的模糊朦胧意味。从对音乐艺术欣赏的角度讲,听众的审美情感可以很容易越出这种内容意蕴中不明确的朦胧的内心因素,把主体的审美经验、情感内容因素造成的心境摆进去,达到一种物我统一状态,从而对这种内容有较具体的感受和接近一般化的观念。
7.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
7.1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情感通常情况下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人对客观现实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来看,音乐是一种最富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可以激发和调动人们的情感,同时可以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获得、培养情感体验。
7.2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体验。通常情况下,情感体验就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情感反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情感逐渐产生共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艺术需求,进一步陶冶心灵情操。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教会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同时释放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7.3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投入。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创设环境氛围,这一过程被称为创设情境。通常情况下,可以借助良好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聆听音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调动视听感官,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说,创设情境就是营造课堂聆听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7.4着手意境,引出情感共鸣。对于音乐来说,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这是音乐的奇妙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通常情况下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按照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想象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去表述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然后出示出彩色画面,聆听歌曲,让学生把内心深处感受与歌声进行结合,同时激起情感共鸣,从内心底深处使人喜欢上这首歌。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
7.5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从本质上说,艺术创新就是借助其他艺术手段对实践进行创新,进一步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进行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对于音乐的旋律特征、结构特点等,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绘画等进行再现;同时也可以通过乐曲伴奏,或者通过简单的线条进行表达。但是,这些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对课内、课外进行结合,或者通过小组和个人结合的方式进行讨论,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效果。
8.结语
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需要讲究主题与形象的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等建筑艺术法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相比,在美学信息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者来说,如果能够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在建筑创作设计方面,一般会获得更大的自由,进而在一定程度得到启迪和灵感。对于音乐和建筑来说,虽然两者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各自具有不同性质。“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形象直观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郭宇箐.中世纪宗教音乐与建筑的精神特征[J].福州师专学报,20__.
[2]唐孝祥.论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审美共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__.
[3]吴文瀚.包豪斯精神与西方近现代音乐艺术[J].河南社会科学,20__.
[4]黄欣.从巴哈到库哈斯———建筑与音乐的共时性研究[J].山西建筑,20__.
[5]张耀辉.关于建筑和音乐的结果[J].南方建筑,20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