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5篇)
影片是说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孩,爸妈因交通事故双双遇难,留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需要她来抚养。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篇1)
4月2号上映的《我的姐姐》这部电影正在各大影院热映~
影片里,因父母意外身亡,年龄相差甚大的姐弟又该怎么继续生活呢。
弟弟还在上幼儿园,姐姐是一名护士,想去北京,想考研究生的护士。她的弟弟是因为她的父亲想要一名传宗接代的儿子,而不惜给她按上残疾人的称号,才得以出生的。这对姐姐一直是心灵上的伤害,换做谁,能够不受伤呢?
“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明明做错事情的不是我,这个事情到底要怎么算。” 姐姐发出过无力地呐喊。
“他也没有错,但我也不能为他放弃更多了。”姐姐也曾这样理智地说出这样的话。
可最后,她还是因为弟弟的几句话:“你跟妈妈一个味道。”“你喜欢我,姐姐。”“一起去踢球吗?姐姐。”把弟弟从她精心挑选的领养家庭中带走……
这个世界最神奇的东西,莫过于在体内翻涌的血脉,血脉相连、情比金坚。
致敬天下的姐姐,致敬真挚无价的亲情。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篇2)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可能是缘由我也是一个姐姐的身份,因此只要看到影片中姐弟两相互嫌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相偎、相互成长、相互治愈的场面,我就会莫名觉得心酸和感动。不过这大概就是好电影的妙处,它总是能用最贴近现实的情节来感动和吸引最平凡、最普通、最敏感的我们,所以越来越多人会被这部电影所折服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安然的独立女孩,她因为父母突然去世而不得不抚养自己的弟弟,这无措的窘境让她觉得无比绝望、委屈、茫然和无助。尤其是在面对前程、未来、家庭的问题上,安然的弟弟无非成为了安然的负担和累赘,这让安然觉得很是苦恼和犹豫,因此为了让弟弟可以尽快被收养,安然不得不选择好好引导弟弟生活和生存。
而安然的弟弟也是一个可爱、懂事、坚强、仁义的小小男子汉,为了不让心爱的姐姐抛弃自己,他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会自理、自立、自强的大人,这让人不得不觉得唏嘘和怜悯。可正也是因为这种磕磕绊绊、别别扭扭、相依为命、温情脉脉的细节演绎,所以我的眼泪像是失控的水龙头一样止也止不住。
正所谓长姐如母,就因为占了一个长辈的身份,所以姐姐就要承担起一切压力和责任,这种规矩和传统不得不让人觉得亚历山大,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懵懂、梦想初始、前途无量的小姑娘来说,要努力去照顾一个从未见谋面、幼小无知的小孩子,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部感人的影片,它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中式家庭的传统和伦理,而这种独一无二的血缘情亲是中华儿女绝对无法割舍和丢弃的,因此保护家人、爱护家人应该成为我们最想要追求的品质。
《我的姐姐》是一部良心之作,无论是它的'制作、导演、编制,还是它的情节、情结和情感,这都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感慨,因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为这部电影加持。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篇3)
清明节由于自己一个人宅在家三天实在无聊,便去看了电影—《我的姐姐》,怎么说,对于陈思诚的电影还是有好感的,毕竟唐探里有我最喜爱的昊然弟弟,但是这次的电影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好看,以下发言仅作为个人的观后感。
可能是这次独自一人看的,所以很多精力都集中在电影上,并不像平常和朋友们一起,会偶尔聊聊天什么的。首先是镜头,很多虚幻的远镜头、半身镜头,说实话,可能是我的语文不够好,根本不理解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诗人眼中的朦胧美。哈哈哈……但是我并不想买账。
其次是故事情节,故事主要讲述了子枫妹妹饰演的护士某天突然接到电话电话,说爸爸妈妈出车祸死了,于是回到家里处理丧事,见到了并不熟悉的弟弟,姑妈作为家里的老大,帮忙处理弟弟和弟妹的身后事忙个不停,另一个弟弟在旁边打麻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然(姐姐)刚开始并不接纳弟弟,弟弟为了要吃一个妈妈做的肉包子跟她哭闹个不停,后来还把泡面倒在她的床单上。姐姐为了能安心考研,然后去北京学医,准备给弟弟找一个收养家庭。但是弟弟并不乐意,自己打电话告诉对方他有暴力倾向,这时姑妈也过来了,说“长姐如母,你现在的任务是把你弟弟抚养长大”。然后姐姐就各种不乐意,反抗……中间的故事情节有点拖沓,以至于让我看到一半想弃剧,最终的结局是姐姐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他,同时也放弃了找收养家庭,带着他一起奔跑在阳光里。哦,对,补充一下,姐姐之所以如此讨厌弟弟,是因为弟弟是在姐姐上大学后父母偷偷生的,小时候父母一直想生二胎,但是由于生育政策不允许,所以让姐姐装残疾好办准生证,但是在街道上门检查时,姐姐刚好穿着裙子在屋子里跳舞,为此爸爸下手打了姐姐,中间还有其他的几个情节讲的是姐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怎么说?我感觉剧情过于浮夸,为了表现姐姐的深情而过渡剧情,首先是父母双亡,作为姐姐的姑妈忙前忙后料理后事,但是其他的舅舅们就只顾打牌,甚至丝毫看不出一点悲伤,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至少从我身边看到的都不是这样,自己的兄弟走了,孩子会不悲伤吗?纵使再有隔阂也不至于一滴泪都没有,兄弟也漠不关心的。
再说说姐姐和弟弟之间,因为考研,为了梦想就不管自己的亲弟弟,毕竟那是自己的血脉相连的人呀。至少我的姐姐就不是这样,她比我大五岁,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才出生,那时候每天早晨妈妈给她炒鸡蛋饭,总会给我留一大半碗,在刘集上初中,每个周末回来了都会给我带几个小笼包,毕业了在武镇学纺织,差不多一个月回来一次也会给我带好吃的。后面出去工作了,我在上初中,每个周六回来总会和她打半小时的电话,关心我的学习,聊聊她的工作什么的。总是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关心着我,我相信,纵使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她肯定也会管我的。我姐姐可不就是比这更了不起的嘛。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篇4)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因为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接受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适合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随着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很多文章:鼓吹杀死“中国式姐姐”,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姐姐”维权的网络革命。
很幸运,我没有生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谁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很多。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以后的她。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产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做,我将会得到什么?从来不会想:这样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你不能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希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如此的。更何况,无论怎么努力,终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有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如果每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产品,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精选篇5)
刚刚看了电影《我的姐姐》,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幸亏去的时候带了纸巾,回来的路上还在流泪。本部电影讲诉了一个因车祸失去双亲的姐姐安然,是继续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是抚养年幼的弟弟,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一种很压抑、灰暗的感觉。父母的车祸;没有安然在的三个人合影;弟弟的抚养权争吵;没有能力劝阻的孕妇;姑妈没有完成的梦想,都给人或多或少的压抑感。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为了生弟弟,让安然装成瘸子,才顺利办出来二胎准生证,这是安然心里无法释怀的阴影,也是安然一直不喜欢弟弟的原因。
电影对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安然去姑妈家,姑妈给她用勺子挖了西瓜瓤,姑妈是疼爱她的,但姑妈家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就像是那个没有底座的娃娃。姑妈是善良慈爱的,但她又是不幸的,她从小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一直为家默默奉献着,年轻时她考上心仪的大学,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上中专的弟弟。“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因为她是姐姐,她的一生都要给弟弟让路。无法改变命运,她也坦然接受。在她拿着俄罗斯套娃,最后说出的俄语是“我爱你”,我的心被刺疼了,即使生活过的再糟糕,她也没有忘了心中有爱。其实,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了家庭和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前途。
她看着安然,又仿佛看到以前的自己,心疼而又无奈。她知道安然也有梦想,她拿起套娃“套娃也不是一定要套在一起啊。”是啊,不是每个安排你就要去执行,你可以去选择抗拒的。最后,她不再坚持要安然抚养弟弟,选择支持安然去追寻,她未曾追寻过的人生。
小演员弟弟的表演也非常棒,他那么小,还在上幼儿园,父母的突然离世,把他从一个受宠的小王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不受姐姐待见的拖油瓶。从开始的对姐姐“吐口水”,搞破坏的小霸王,慢慢的,他开始离不开姐姐。姐姐对他说:“我的人生可不止你一个人啊,”弟弟说:“可我只有你啊。”一句话让观影的我泪奔。一个小孩子的眼里失去了父母,姐姐就是他唯一的亲人!
到最后他为了姐姐能顺利去北京读研,他偷偷的给领养他的人家打通电话,并表示“我想和你们过”。他为了姐姐能安心的离开,甚至把姐姐推倒“你走,我不要你啦。”弟弟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他们彼此成全着对方。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止不住的留,多懂事的弟弟啊,可怜的弟弟为了不耽误姐姐的前程,把唯一的亲人也推开了。
在安然去父母墓地告别的时候,说道“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常常会梦到妈妈的,带花椒的肉包子”。其实安然一直努力的学习,她想脱离不如意的工作。坚强的活着,就想有一天站在父母面前,让他们说一句“这个女儿还不错”。最后安然也释然了,小时候父母亲也是爱她的,这一刻她又何尝不想念父母呢?
安然去北京之前去看了弟弟,领养的家庭拿出一份协议,说:“你签字吧,以后尽量不要再见他啦!”安然拿笔的手,迟迟落不下来,她的眼泪夺眶而出,签下名字,就代表着和弟弟永远不再相见。她的心突然间好疼,她看到弟弟在窗外复杂的眼神,终于下定了决心,她拉起弟弟飞快地跑了出去。
电影的最后,在雨里姐弟两个人狂笑着奔跑,整部影片也变得鲜活起来,我压抑的心也有了些许轻松,随着他们边笑边哭。弟弟扑倒姐姐怀里,嘴里喊着“姐姐,姐姐”,安然泪流满面!她大声地哭着,我想她应该是庆幸没把弟弟送走吧!
电影的结尾导演给了观众一个开放式结局,让我们自行想象安然是否接受了弟弟,是继续抚养他,还是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即使她选选后者,我想我们也不该指责她,毕竟对于弟弟的抚养她没有责任,而且安然也给弟弟找到了一个好人家,并留下了一笔属于弟弟的财产。但我更愿意相信姐弟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前方的路充满坎坷,但他们走的义无反顾,因为亲情血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