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800字读后感初二(精选5篇)
当年明月颠覆了我对东林党的看法,让我感觉到以前我是不是太天真了,以为高居庙堂的东林党就都是好人,反对东林党的就都是坏人。当年明月让我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想这个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那些事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明朝那些事800字读后感初二篇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各代王朝不断的更迭,历史的车轮推动着我们不断地前进。时至今日,那些瑰丽的古代文化,我们虽然无法亲眼见证其生机与活力,但古人留下来的东西,都在讲述着他们独特的生活和神秘的往事。
疫情放假在家,我们除了上网课,也有充分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所以读一本好书是必不可少的,在假期,我同家长一起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是一套书,讲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如何建立明朝,以及创立后明朝各领域的发展改革。全书以幽默诙谐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的兴衰成败,其中蕴涵了许多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一旦开始阅读,便让人爱不释手。
整套书内容量很大,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那就是明代名将——于谦。这个于谦并不是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明代的一位儒将。正统年间,能顾大军来犯,于土木堡击溃明朝最精锐的兵力,并活捉皇帝朱祁镇。当时,皇城将成为外敌的下一个进犯目标,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王朝内部的大臣们乱作一团,而只有于谦一人保持清醒。从战前的各项准备,到战争在即的呐喊与豪迈,于谦自始至终都游刃有余冷静沉着。兵临城下,一道道军令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但又热血沸腾。他将北京城每个门分派给每一位大将把守,最后将德胜门——北京城的最北,也是最有可能被进攻的地方,留给了自己。从上到下这一套措施,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他的沉稳威严,以及他给将士们带来的勇气与信心。而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发号施令的人是一个文臣,是一个向来温文尔雅,安安分分的文人。就在这样“不胜,就死”的力量的催动下,明朝以少胜多打败了外敌,守住了大明王朝的未来。
这一段历史,我反复看了很多遍,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让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历史上的每个人都曾那么鲜活。在这世界上,有的人为自己的理想奔波,有的人为平民百姓而繁忙,有的人却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人生于世界,所作所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蛛丝马迹,古人的智慧和丰功伟绩一直流传到现在,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想法一个谋略,都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太多让人着迷历史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明朝那些事800字读后感初二篇2
明朝,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朝代,是一个十分离奇的朝代。从起始到灭亡,一切都是那么怪。
第一阶段,明兴(1328——1398),朱元璋建明。这个阶段,元末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名将辈出,各地农民相继起义,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和陈友谅,与元决战。元原本以为这个人只是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元朝也太蠢了,你看看,元官吏的压迫使朱元璋家破人亡。朱元璋选二十四名将,其中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周德兴、汤和等人。一举攻破大都,元灭亡。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又经历了蓝玉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一并称为“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用自己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战胜了所有的竞争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直到他遇到了最后一个敌人——历史规则!
第二阶段,明盛(1403——1449),这一期间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除此之外,他还北征了蒙古,打败瓦刺,平定安南,国力日渐强盛,又做了两件大事,即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先讲永乐大典,此书共3亿7千万字,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是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再说说郑和下西洋,郑和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良好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大明没有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第三阶段,明衰(1465——1627)。这个阶段是中明三大征的发生时间,第一征土木堡,第二征京城保卫战,第三征朝鲜保卫战。这三征使大明元气大伤,晚明的灭亡无法避免。还有内斗,这期间有六名天才角逐,分别是徐阶、严世蕃、陆炳、杨博、高拱、张居正,徐阶等死了陆炳,除掉了严世蕃,却被高拱一竿子打翻,张居正又用一记黑枪结果了高拱。还搞出来个四党之争,齐、楚、浙三党形成联盟,东林党和三党僵持不下,直到汪文言的出现,汪文言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最后,汪文言把三党拆解并逐个击破,东林党胜利了。
第四阶段,明亡(1627——1643)。现在的明朝,战乱纷飞,官府疲于应付,全国大部分经济萧条,各地人民纷纷起义,重现元末景象,六个猛人被派去镇压起义军,最后奄奄一息的明朝被李自成击败,女真入关,自立国号为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明朝灭亡的起因有很多,有人说万历,有人说天启,有人说嘉靖,说法不一而足,但原因是官吏无能、经济萧条、皇帝不管事等等。但它还是一个十分诡异的时代,比如建文帝丢帝位后死没死等一系列谜案,明朝这个朝代,非常诡异,也非常伟大。
后记:《明朝那些事儿》共九部:《第一部·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第二部·朱棣:逆子还是明君》《第三部·太监弄乱的朝代》《第四部·妖孽横行的宫廷》《第五部·内阁不相信眼泪》《第六部·帝国,风雨欲来》《第七部·拐弯中的帝国》《第八部·人间再无魏忠闲》《第九部·1644最后的较量》。
明朝那些事800字读后感初二篇3
最近我开始阅读一本书,它既不是某位名家的名著,也不是某位大作家的散文集,更不是哪些哪些没有阅读意义的闲散文字,而是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拿《明朝那些事儿》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比,我觉得前者是更胜一筹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不像历史书那样死板,它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叙述一件事,也可以用现代的流行词来形容一个人,也会时常变化着花样逗乐读者。但它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却丝毫不亚于教科书:它引用了很多史书上面的原文,再一一详细地解释。有时作者为了真实地还原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自费去场景实地考察,用来更好地还原场景,得到更高的可信度。
《明朝的那些事儿》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轶事。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明末叛将的名称。当时中原闹天灾,朝廷又没有过多的银子来救济灾民,灾民迫于生计,造反了。造反的首领是需要一个称谓以示区别的。可灾民们没什么文化,于是他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将领们起了很多搞笑的称谓。有叫“逼上路”的,有叫“鞋底光”的,“一块云”的,“三只手”的,也有叫“薛仁贵”“曹操”的。你说有趣不?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小事记述,以小见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瑞买肉。海瑞一生清廉,只靠朝廷的俸禄吃饭,拒绝任何外来收入,所以海瑞家里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为了减少支出,海瑞一家老小都去干活,辛勤劳作,从来不买外面的东西。有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给老人家祝寿,就去街上买了二斤肉。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惊动了全城,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海县令今天竟然买肉了!”海瑞买二斤肉就引起这么大反映,他的清廉可见一斑了。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这并不是偶然的。它以它独特的风格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把原来我们陌生的人物带到我们面前,使哪些真正伟大的人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同时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直观地展现历史,深度解剖历史,以幽默的语言逗乐读者,给读者真正的阅读乐趣和使人们记住明这个朝代。这些,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800字读后感初二篇4
花了六个多小时看完第二本。平白直述的故事加上一些调侃的语气,使一段段历史生动地呈现出来。刀光剑影的战争,杀人不见血的宫廷权利之争;什么亲情,友情,爱情在权利面前都什么都不是。看那跌宕起伏的个人和国家命运,比起那虚构的电视剧精彩多了。
第二部的故事情节大概如此:朱棣虽然抢夺了侄子的皇位,但历史证明他是一个非常英明的皇帝。他和父亲朱元璋很像,精力充沛,勤勉治国。他的主要贡献是:修了一部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 他把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所以北京的故宫,天坛,北京今日的繁华都来源于朱棣的迁都决定。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控制北方边界。还有郑和的几次下西洋,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他又亲自出阵,讨伐北方蒙古部落,平定天下。朱棣时代是盛世时代。
朱棣之后是他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他是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只可惜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死了。在他期间,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杨士奇,杨荣和杨溥。
朱高炽之后是他儿子朱瞻基继位-明宣宗。他也是位好皇帝,勤于政事,恢复生产。灾明宣宗期间,文官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们不但干预朝政,还批评皇帝。于是皇帝们只能用太监去制衡大臣。朱瞻基也只做了十年皇帝就死了。
之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他这一生用错一人,打错一战,使明朝处于很危险被动的局面。自己也被沦为人质。那人就是王振。后来由于于谦的出现,力挽狂澜,使明朝不至于沦落到北宋的下场。不过对于朱祁镇来说,他从皇帝到人质,最后平安回归,重新坐上皇帝的位置也算是历经风雨,尝尽人间冷暖。原来仁厚的弟弟朱祁钰从代理皇帝到六亲不认,坐上皇帝宝座,还有众叛亲离。所谓皇帝,真是孤家寡人,虽权利无限,然而其中的心酸更是无人知。
明朝那些事800字读后感初二篇5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偶然发现的,读了几页以后便已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了。一口气将一套七本全部买来,一一品完,直呼快哉。一遍读完不算,再读第二遍。满脑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素来喜欢历史。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喜欢查阅、比对,以求了解更全面、更连贯。大多史书记载史实的语言平直,无趣味,晦涩难懂。当年明月却用诙谐、调侃,而又不失真的现代人眼光和现代笔调,将明朝三百年历史写得那么好看,那么流畅,那么脍炙人口!这种行文方式将死寂的历史跃然纸上,将已逝去的历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与你对话,与你谈心,让你为他想,为他急,为他不舍,为他不值!真可谓感悟很多。写出几点,以共享。
一.封建王朝的更替只不过是不同地主的更替。
朱元璋可谓彻彻底底的贫农,一无所有,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起义,最终取得成功。当他一旦成功,将元朝的地主赶跑,他便成了新的地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地主是要收租的,每个地主都要实现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广大穷苦老百姓,并没有因为新地主的上台而得到多少好处,反而是无休止地为各个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台付出长年忍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赋税、劳役和兵役。这一点,各位地主应当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对于这一点,王贤人同志当仁不让。想当年王贤人没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邻居、同僚视为异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别人不愿去的偏远山区驿站,他一呆就是好几年。他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依然寂寞地,一根筋地独自前行,直到成功。一代圣贤就此诞生。他的坚持,耐得住寂寞,一根筋的行为方式,值得借鉴。
三、朱棣同志是伟大的。
在众人的印象当中,朱棣同志与篡位二字是分不开的。所谓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以前对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明朝那些事儿》却让我了解了真正的朱棣。当建文帝对他的各位叔叔下手的时候,朱棣同志是要反抗的,反抗的结果便是造反,造反成功便是当皇帝,这无关紧要。我们关心的是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历史证明,他是。在永乐大帝的统治下,修书——《永乐大典》这一伟大书籍编纂完成;迁都北京――为国人的长治久安和免受蒙古铁蹄的践踏作出了明智的抉择;远航――派遣郑和下西洋,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和平与友好树立了丰碑;亲征——六次亲征蒙古,最终死于征战途中,对于侵略我们的敌人敢于亮剑,亲自亮剑,强势,不畏惧!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我们国人才能放心,才能不被欺负,才能扬眉吐气。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国家何愁不强盛!
四、为崇祯同志平反。
大多人对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印象便是:无能、胆小怕事之辈、亡国之君是也。了解了其在位期间前前后后的历史情势之后,结论是:一部国家机器,带病运转多年,国库已空,财无所剩,人无所用,所谓气数已尽。任崇祯同志如何节俭,如何励精图治,已无法扭转那辆失控的破车。他只是不幸运地碰上了那个年代,风雨飘摇中,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他尽力了。他无愧于他的祖先,倒是他的那些不作为的祖先们有愧于他。同情你,崇祯。我以我个人的名义为你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