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怎么写
《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怎么写?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篇1)
前些日子,我刚读了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这本书主要回忆了他小时候的故事。
开篇文章《狗猫鼠》种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里面的猫指的是暴虐者,鼠知的是遭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则狗指的是和猫争抢压迫权力的人,这些人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受到了极大的贬斥;《阿长与〈山海经〉》中,他回忆了长妈妈的朴实,以及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二十四孝图》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孝道的残酷;《五猖会》讲述了鲁迅先生第一次看描绘的激动心情;《无常》中由对“活无常”刚正的描述,进而反面衬托现实的残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的厌恶……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我最喜欢《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长妈妈是鲁迅小时候家里请来的女佣人,也带过鲁迅,所以他们感情很深厚。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位劳动妇女深深的敬意。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恶习,这些恶习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让我们也不由得为那些人而感到悲哀。
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陋习还有很多,但我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改变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篇2)
一年前,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妈给我买了《朝花夕拾》,当时我没觉得这本书好看在哪里,但是后来没事的时候那传来看看,慢慢的爱上了这本书。我对鲁迅真的是没话说。
《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
这本散文中,我觉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散文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让我读出了鲁迅小时候多姿多彩的童年。
老舍就这样评价鲁迅: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知识渊博的人。可是渊博着这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最好的赞美词……我们自惭,自惭假若没有什么用处。让我们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时候,挺起我们的胸吧!
通过我的介绍,希望大家有机会读一读,却更深的了解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篇3)
劳累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椅子上。无意中打开鲁迅爷爷的作品,不禁神游其中。
“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头抛到隔壁的梁家去。”这些都是鲁迅爷爷童年时做过的淘气的事。这就是鲁迅爷爷的“百草园”
所有的人都有童年,并且都有属于自己的“百草园”然而却是各不相同的在草地里捉虫子,拔何首乌,听蟋蟀音乐家们的演奏。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着,嬉戏着。这一点,被称为大文豪的鲁迅先生也深有体会我们何曾不是。
鲁迅爷爷小的时候生活在环境好的地方出生,然而不懂民间的一切,正如鲁迅爷也说得“四面全是高高的围墙,自己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同井底之蛙。”虽有一片“百草园”,但见识却极其少。远远不如外面的孩子。
童年是公平的,将自己分给了每个人。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寂寞的;童年是美丽的;童年也是短暂的。但知识是人的营养品,所有人都会去学习,但学习是枯燥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距离实际上看起来并不远,但实际上是天壤之别。然而所有人都不得不告别美丽的“百草园”到达“三味书屋”中去生活。从无忧无虑到那社会私塾。体现出鲁迅爷爷对时代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的厌恶。
时光如同一把利刃,割去人生的一分一秒,也在人的脸上刻出辛酸。使走过的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不会再重新从三味书屋中重回百草园,让我们面对现实,和鲁迅爷爷一起向童年说再见。
《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篇4)
回忆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像一缕茉莉花,散发着清新的芬香。童年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而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小说《朝花夕拾》,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在这本散文集中,鲁迅先生怀念少年和青年时期,细腻地描写了他对亲友的往事,也抒发了对师友的想念。
《朝花夕拾》原名叫《旧事重提》,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生活的片段。本应该快乐美妙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先生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末明代的社会。
先生的文章,枯燥,乏味是最好的诠解,让我不由得为先生所处的时代感到惋惜。在我们的童年里,拥有过闪耀的世纪,在草丛中玩耍,到草坪里捉蝈蝈,去河边童真地扳着手指数鸭子,听着潺潺的溪流声,仿佛天籁之音,鸟儿在树上忘却自我的歌唱......想到这里,心中不由自不由的泛滥起阵阵幸福,愈发怀念逝去的童年时光。
书中有一篇讲到:五猖会。写的是儿时的鲁迅盼着想要去看五猖会,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鲁迅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要我去熟读并背下《鉴略》的阻拦,先生耐着性子,一句一句地读到会背,直到父亲的一句:“不错,去罢。”我才同工人一起上船去了热闹的五猖会。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我严格有爱,但和我之间其实已经有了隔膜,父亲不能明白儿时的“我”的心里啊。
看到这本书,如果能给更多人一些思考,那便是最好。孩子的天性不能被泯灭,教育不能是强制,也不能是不作为。
《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篇5)
中国封建社会是非常黑暗的,例如一桩桩事件深深的烙在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中。
《朝花夕拾》中最令我难忘的情节是《父亲的病》。在绍兴城中有一位名医,他出诊是一元四角,后面名气大了以后,就成倍的提高。“我”的父亲病了,请名医来看病,前后看了两年,父亲的病都没有起色。后来这位名医又推荐其他医生过来看病,延医治病,最后父亲死了。
书中的名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没有精湛的医术,看病救人故弄玄虚。同时看病的价格也是非常的高,一般人也支付不起,况且到最后也没有把病因说出来,而是把父亲又推荐给了其他医生,企图推卸自己的责任,导致了父亲病情的恶化,揭示了庸医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事实。
看了这篇文章,我久久不能平复。我想到了钟南山院士,当两次疫情肆虐,给老百姓带来危难之时,钟南山逆向而行,挺身而出。他张开双臂,为整个国家和民族,挡住了灾难。我们的院士和鲁迅笔中的庸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很多人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意对自己犯的错误负责任,这是不对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把错误推卸给别人,要敢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加入少先队员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背负着一种责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责任,是一生都要背负的使命,代表着不推卸于别人,代表着担当!不能学《父亲的病》中的这些庸医。
《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篇6)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写了一些他童年的事儿,我对他笔下的阿长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主要记叙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常妈妈迷信,唠叨,晚上睡觉摆大字,但她关心儿童,直爽,淳朴,还费尽心思给鲁迅买来了一本《山海经》,他连名字都叫成了《三哼经》,还能买到,实属不易。
阿长还懂得许多规矩,但大多让鲁迅不耐烦。什么正月初一恭喜常妈妈;死了人,应该说是“老掉了”;死人或生小孩的屋,不能进;饭粒掉地上必须捡起;晒裤子的竹竿下不能钻……都让他觉得繁琐至极。
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发生过很大的转变。当鲁迅终于得知,是阿长谋死了他那可爱的,小小的,让他喜爱至极的隐鼠时,他一向叫她长妈妈,这时却直接叫她阿长,对她的怒气持续了很久。后来,鲁迅迫切地想要一本《山海经》,阿长给他买了一本,“他”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隐鼠被害的怨恨,完全消失了。
长妈妈经常给他讲故事,有一次,她给鲁迅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结尾还给他了一个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可见阿长对鲁迅无微不至地关爱,操劳。
阿长大约是青年守寡,有一个过继的儿子,从不被人重视,她渴望得到幸福,朴实而又温和,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对于阿长,我的感慨与鲁迅一样,愿地母在怀里永安这位底层妇女的魂灵,愿她在天堂安息!
我为阿长致敬!
《朝花夕拾》六年级读后感500字(篇7)
匆匆而过的童年,如清晨开放的鲜花,艳丽芬芳;傍晚采摘时,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分风韵。微风吹过,吹来了花香,亦吹来了回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其中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的一篇文章为《五猖会》。在作者心里,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作者“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可就在这时,作者的父亲给他当头浇上了一盆冷水——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大家都在等着、盼着,终于,作者梦一般的背完了枯燥无味的《鉴略》,然而太阳早已照耀到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却没有温暖作者失落的内心。小亭中的风景,坛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作者而言似乎都没什么意思。时光渐渐流逝,这次经历早就沉淀在了时光的流里,可父亲让作者背书时的情形还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对孩子与生俱来的玩性给予无情的打击,甚至让孩子五彩缤纷的童年只剩下单调的黑白色.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在鲁迅先生的《五猖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狠狠的批判了它的危害。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反省自己,“朝花夕拾”过后,把握现在,让教育充满阳光,让如花般的童年撒满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