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你会整理三年级语文出塞知识点吗?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三年级语文出塞知识点,欢迎阅读!
三年级《出塞》原文
原文: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三年级《出塞》知识点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像卫青和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三年级《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三年级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 教学检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