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生活的过程。哪能没有风、没有雨?正是因为有了风雨的洗礼才能看见斑斓的彩虹;有了失败的痛苦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关于鼓励学生励志的故事,希望能帮助你们!
励志故事1:耳聋的打击乐独奏家
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打击乐独奏家伊芙琳·格兰妮说:“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
伊夫琳·格兰妮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长大,从八岁起她就开始学习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日俱增。但不幸的是,她的听力却在渐渐地下降,医生们断定这是由于难以康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而且断定到十二岁,她将彻底耳聋。可是,她对音乐的热爱却未因此停止。
她的目标是成为打击乐独奏家,虽然当时并没有这么一类音乐家。
为了演奏,她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聆听”其他人演奏的音乐。她只穿着长袜演奏,这样她就能通过她的身体和想象感觉到每个音符的震动,她几乎用她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她的整个声音世界。
为了让自己的音乐造诣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她向伦敦著名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聋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一些老师反对接收她入学。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师,她顺利地进入了皇家音乐学院,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从那以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第一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的目标,并且在日后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章,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专为打击乐而谱写的乐谱。
如今,伊芙琳·格兰妮已经成为了受人欢迎的打击乐独奏家。可以说,从音乐的角度来讲,她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励志故事2:有了想法就行动
被称为“电话之父”的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出身于教师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毕生都从事聋哑人的教育工作。由于家庭的影响,贝尔从小便对声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曾任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学教授。
贝尔的兴趣最初是在研究电报上。有一次,他在做电报实验时,偶然发现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而发出了微弱的音响。这个声音通过导线传到了远处。这件事给了贝尔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让铁片振动,而在铁片后面放着绕有导线的磁铁,导线中的电流就会发生时大时小的变化;变化着的电流传到对方后,又驱动电磁铁前的铁片作同样的振动,不就可以把声音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了吗?
这就是当年贝尔制作电话机的最初构想。
贝尔的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励。
贝尔在刚开始试制电话机时,感到自己对许多相关的技术问题还 没有把握,便去向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请教。贝尔谈了自己的设想,然后恳切地问:“先生有何见教?”
“你既然有一个伟大发明的设想,那就干吧!”亨利鼓励说。
贝尔不安地说:“可是,先生,我对电磁学的知识知道得很少呀!”
“那就学吧!”亨利又简短地回答。
在亨利的鼓励下,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就开始了设计电话的艰辛历程。他对电磁学不大熟悉,就刻苦自学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开始的时候,他们在两个房间里装了电话机,中间安装了电线。但经过一次次试验,他们都没有听见对方的声音。
1875年6月2日,贝尔往电池中加硫酸,一不小心,硫酸溅到他的腿上,顿时像被火烫了似的,疼痛异常。贝尔连忙喊:“沃森特,你快来呀!”谁知沃森特竟在电话机里听到了贝尔的呼救声,连忙奔过来。惊喜的他紧紧拥抱住贝尔,祝贺他试验终于成功了!
“沃森特,你快来呀”这句极普通的话,从此就成为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机传送的话音而载入史册。艰苦的努力和正确的方法,终于使贝尔实现了依靠电流也能通话的设想。
电话机试制成功后,贝尔激动地说:“如果不是亨利先生那两句鼓励的话,我是不可能发明电话机的!”
励志故事3:两千五百个请字
几年前,四十来岁的米·乔伊遭遇公司裁员,失去了工作,从此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他一人外出打零工挣钱维持,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一天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
为了找到工作,米·乔伊一边外出打工,一边到处求职,但所到之处都以其年龄大或者单位没有空缺为借口将其拒之门外。然而,米·乔伊并不灰心,他看中了离家不远的一家建筑公司,于是便向公司老板寄去第一封求职信。信中他并没有吹嘘自己如何能干、如何有才,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只简单地写了这样一句话:“请给我一份工作。”
底特律建筑公司老板麦·约翰收到这封求职信后,让手下人回信告诉米·乔伊“公司没有空缺”。但米·乔伊没有灰心,又给公司老板写了第二封求职信。这次他还 是没有吹嘘自己,只是在第一封信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请”字:“请请给我一份工作。”此后,米·乔伊一天给公司两封求职信,每封信都不谈自己的具体情况,只是在信的开头比前一封信多加一个“请”字。
三年间,米·乔伊一共写了两千五百封信,即在两千五百个“请”字后是“给我一份工作”。见到第两千五百封求职信时,公司老板麦·约翰再也沉不住气了,亲笔给他回信:“请即刻来公司面试。”面试时,麦·约翰告诉米·乔伊,公司里最适合他的工作是处理邮件,因为他“最有写信的耐心”。
当地电视台的一位记者获知此事后,特地登门对米·乔伊进行采访,问他为什么每封信都只比上一封信多增加一个“请”字。米·乔伊平静地回答:“这很正常,因为我没有打字机,只想让他们知道这些信没有一封是复制的。”当这位记者问约翰为什么最后录用米·乔伊时,约翰不无幽默地说:“当你看到一封信上有两千五百个‘请’字时,你能不受震动吗?”
励志故事4:折翼天使的棒球人生
2010年7月26日,在日本江户川举办的第28届世界少年软式棒球锦标赛中,中国少年棒球队经过激烈的层层角逐,终荣获比赛冠军,赢得世人瞩目。可始料未及的是,这支为中国棒球重夺阔别11年之久的冠军殊荣的少年棒球队的成员们,居然多是孤苦孩子:有的是被父母扔在街上的弃儿,有的是因为养不起而被家人送到福利院,有的是被困在山沟里喝咸菜粥、祖祖辈辈难熬出头的乡下娃子。杨燕勇,便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杨燕勇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幸得好心的老奶奶收养,取名“飞飞”,意为“飞向光芒和苍穹”。只是,他三岁时,孤寡伶仃的老人因无力抚养而将他送人,后他居然被别人以700元的价钱卖到了非常偏远的小山村里,放羊,拾柴,做农活,日子单调乏苦。
一次放羊的时候,他不小心睡着了,羊跑了,他因此被“父母”狠狠地打了一顿。为了不必再忍受他们的过分责骂,趁他们出门赶集时,偷了自行车逃出家门,一口气猛骑80多公里,中了暑,摔倒在马路上。巡逻的警察给了他15元钱让他寻找奶奶,一个人漂泊流浪,风餐雨宿,终寻得奶奶。可奶奶仍是无力抚养于他,送给他一个十字架挂件,意为他的人生,全看上苍是否青睐,后他被孤儿院收养,结束在风雨中流浪的日子。
或许,在杨燕勇的人生词典中始终以孤独、贫穷与困苦为关键词,难以改变悲却的命运,而可一次偶然的机遇,他加入了棒球教练李伟组织的少年棒球俱乐部,如此,他的生命轨迹开始悄然变化。
起初,杨燕勇对于棒球毫无概念,他只知道,加入俱乐部是为了可以不再挨饿,再加上其天生叛逆倔强的性格,对李伟教练的强制练习命令,处处违抗不满。训练的第一天,李伟教练要求他将挂在胸前的十字架摘掉,他死活不肯,他说,那是奶奶给他的生活信念。当时的李伟非常生气,一把摘下他那十字架,扔进草丛,响亮地说:“要想改变命运,唯一能靠的人,就是你自己。”他当时不懂,趁教练转过身去,又偷偷戴了起来。
在俱乐部里,他结识了许多同样是孤苦的新朋友,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嬉闹,一起在绿茵草坪上疯狂追逐。因于此,他那尘封的心灵之门终慢慢开启,开始试着接受外界的陽光,开始喜欢上棒球和他的队友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含义。只是,训练是异常辛苦的,同一个投掷动作,因为方向和力度的把握问题会被教练罚做几十次。杨燕勇的手臂投伤了,脚底磨出了血泡,全身酸痛,即使如此,还 要接受教练的“包公黑脸”和厉声呵斥。他觉得这样的生活过于苛刻,教练太冷酷无情,厌倦了如此反复的训练,利用一次空暇机会,逃出了俱乐部,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世界虽大,可毫无特长和知识的他,四处碰壁,几乎找不到得以生存的工作。天寒地冻时,躲于墙角,瑟瑟发抖,靠街人施舍为生。有一次,几个穿着体面的与他年龄相仿的男孩从他身边走过,并朝他吐口水,讽刺他是一个无父无母的乞丐。这一幕,触及了他内心最柔软却又是最为疼痛的地方,他勇敢站起与他们扭打一团。当他们都被其父母领回家时,唯有他,一个人站在寒风中无依无靠,形单影孤。手伸进口袋,无意中看到记着教练上课时笔记的纸条——“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条狼。”看着模糊不堪的纸条,他想起了李伟教练,因为纸条上的很多字都是教练亲自一笔一划教他写的;想起了自己曾经每天坚持写的日记,日记中有伙伴们灿烂的笑脸;想起了教练那些鼓舞人心的话和那藏在其冷漠与决绝里的慈善与温暖。往事历历在目,顿然恍悟,俱乐部才是他的家,那里才是他拥抱梦想的地方。
重归于队,他将自己胸前的十字架扔掉,誓要为梦想努力。此后,他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了训练之中,在苦累中咬牙坚持,在挥汗如雨的日子中拼搏,终慢慢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运动员,一举夺得2009年4月北京市青少年春季棒球锦标赛亚军,同年夏季,又成功进入上海金鹰队,以主力投手和外场手的身份,站在了职业棒球的球场上。人们再提及他的名字,俨然是满满的羡慕与崇拜。
记者单独采访他,问他与队友们一起争得第28届世界少年软式棒球锦标赛冠军的真实感受,这个还 带着羞涩的少年露出洁白的牙齿回答说:“棒球给了我生命的希望,更让我确信教练曾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你们是因贫穷和卑微而折翼过的天使,可即使天使折了翼,只要追逐梦想的心未泯灭,也照样能在长空中击翅翱翔!”
励志故事5: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
1933年11月19日,他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他的口才就十分拙笨,即使一句简单的话语,在他说来也总是结结巴巴,表述不清。从小学到高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每次考试,英语都不足70分,口语朗读部分甚至常常不及格,连老师也说他仅仅能混张毕业证书。高中毕业后他打了几年零工,先后做过搬运工,包过冰棍,跟车送货,在澡堂传过搓澡巾,还 曾在一家UPS公司当过邮差。但是,由于不善于和人沟通,他的每一份工作都没有超过半年。
19岁那年,他决心下海。他拿着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4000美元,在纽约的一个小镇开了一家餐厅。由于不善于经营,这次创业,他几乎血本无归。
21岁那年,他和朋友在旧金山合资搞了一间海鲜批发部,由于缺乏商业头脑,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那一段时间,几乎是他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刻,甚至连自杀的念头都有。面对着颓唐万分的儿子,母亲不停地安慰他:我们无法因为“说话”而知道更多的事情。因此,如果你今天想要知道一些事情,你首先所要做的,就是“聆听”,然后才是很好地表达自己。从此,他开始发奋学习,并且开始尝试主动与别人沟通。
22岁那年,他只身从纽约到南方城市迈阿密,在当地的一家小电台当看门人。在那段时间,每个节假日,他都会到郊外苦练英语发音水平,旁若无人地对着山谷河流大声呼喊。后来从一本书上得到启示,他甚至经常在嘴里叼着东西,力求这样也能发出准确的音调。
一个偶然的机会,台里一个主持人生病,他有幸主持了当天的节目,并得到了台长和观众的好评。从此,他跻身进入主持人的行列。由于其主持风格幽默,话题辛辣,很能照顾到被采访人的情绪,总能在不经意间敲开他们的话匣子,并且能够极好的临场发挥,这使得他在业界逐渐有了名气。
1985年,CNN看中了他,高薪聘请他担任节目主持人。从当年开始,他在CNN主持一档现场直播栏目,很快,该节目一炮打红。他的脱口秀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接听全球听众来电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并且逐渐成为整个电视网中收视率最高的一档王牌节目。
他先后采访过5万多个知名人士,这其中包括众多世界各地的政府首脑、商业巨鳄、娱乐天王和社会领袖。据本·拉登的巴基斯坦传记作者哈米德·米尔记载:这位恐怖魔头自称也经常看他的直播节目,因为“我必须通过这些电视频道监视我的敌人的活动”。这也足以窥见该节目的影响力之大。CNN 总裁吉姆·沃尔顿也曾这样形容他,他是“我们识别率最高的一张脸,也是这个国家识别率最高的面孔之一。”
他就是拉里·金,CNN成立至今30年来,他主持的“拉里·金直播”成功播出了 25年,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晚间电视谈话节目,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其本人也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之为“麦克风霸主”。
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生行路,也难免会遇到众多的挫折与磨难,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历经失败而绝不气垒。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是处,像拉里·金一样,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